设在景区尾点服务区的LED屏幕每天都会显示空气环境质量,这里常年负氧离子浓度平均值在16000个/立方米左右,PM2.5日均值低于10ug/立方米。红河峡谷漂流,为游客提供的是现代项目与原始生态有机结合的景区,如果忽略了其中任意一个,那真是太遗憾了。
“新鲜刺激、生态环保”。2004年,正式营业的红河漂流给自己打上了这样的产品标签。13年过去了,红河漂流已经从“一头一尾几间房、中间一条河流淌”发展到今天的“五大区域功能完备、建筑规模国内第一”。山还是那些山,河还是那条河,漂流依旧新鲜刺激,环境依旧生态环保,但所不同的是,过去毫无名气的景区已经成长为中国户外漂流第一,本属于景区、游客之间的圈子中,加入了餐饮业经营者、山庄农家乐小老板、农闲时贩卖农副产品小挣一把的当地农民。
千百年来,红河峡谷一直都是未被开发的处女地,红河峡谷漂流项目唤醒了这里沉睡千年的生态资源,幅射着兴业强县、造福百姓的作用,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漂流经济带火了一条河、带活了一条沟、带旺了一个县,让大部分人告别贫穷,再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红河漂流,真的是一条神奇的河。
依水而生,傍山而建,红河峡谷漂流与其它的生态旅游景区没有什么不同,可为什么这里的山山水水却生机盎然、生命无限?红河漂流可以改变很多人的生活与命运,但永远不会改变的是“青山绿水”,因为这是“百年红河”的根,这是“造福百姓”的源。保护“青山绿水”是红河人的历史使命,变成“金山银山”是红河人的社会责任。
党中央、国务院倡导的“生态文明”、“把青山绿水变成金山银山”作为新时期中国经济结构深刻变革的战略指导思想,红河峡谷漂流无疑是如何科学发展生态产业课题中的典型案例。
保持着原始风貌的红河漂流河道
保持着原始风貌的红河漂流河道
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吸引各地游客。(吴乾隆摄影)
8月5日早6时,清晨的河水还有些微凉。
红河漂流安全队的凌广余拿着编织袋,从漂流尾点(逆流)而上,他的工作是负责游客途经河道10公里激流处的安全。每天,从尾点走到他的岗位需要1个半小时,这段路也是他的卫生责任区,漂流公司要求所有安全员去往执勤点的途中,发现任何垃圾必须清理、装进编织袋带走,然后存放在统一的地点,等待清运。
清扫景区卫生的保洁员人数有限,所有员工根据岗位特点或多或少都要承担一定的清洁任务。“全员都是安全员,全员都是保洁员”,对红河漂流来说,头等大事是安全,排在第二位的就是环境卫生。
13年来,红河峡谷漂流一直将环保工作作为立身之本。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杨德全接受采访时感慨道:“红河漂流的资源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属于清原人民,我受政府委托管理这里,如果不能保住这片青山绿水,红河项目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我就对不起全县人民啊!”
遵守自然法则
河滩地上建起了现代景区
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吸引各地游客。
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吸引各地游客
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吸引各地游客。
红河漂流景区的服务设施建筑宏伟、功能完善,按照现在的工程技术水平,建设设施先进的现代景区不难,难在如何尽量保持原有的自然风貌。
矿产资源开发了不可再生,生态资源开发了很难恢复,即使恢复原貌也要付出超过开发成本若干倍的代价。既要打赢青山绿水的“保卫战”,也要赢得金山银山扶贫的“攻坚战”,建设红河漂流景区面临着一没经验可借鉴、二没模式可套用的窘迫局面,怎么办?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从初期建设开始,漂流公司要求施工人员,能不破坏这里的一草一木就不要破坏。在景区尾点有一棵老榆树,在景区改造时,横在施工图纸上的这棵树有些碍事,施工人员找到杨德全提出伐掉它:“山里的树有的是,不差这一棵。”杨德全否定了他的说法,要求改变施工方案。原定的路缩窄了,增加了一片缓步台,缓步台上长着这棵树,游客可以在树下庇荫,成为景区一道别致的风景。一直到2013年"8•16"洪灾,这棵树没能挡住河水的冲击。
早在景区尾点道路扩建时,施工部门迟迟没有动工,说是一旦动工就要毁坏旁边的林木,杨德全毫不犹豫地说:“我来干,保证不动一棵树。”他还为此签下了军令状。工程结束后,施工部门负责人发现果然没动一棵树,杨德全究竟是怎么做到的,至今仍是一个谜。
本着“保护就是最大的开发”的原则,红河漂流的起点、尾点建设最大限度地利用河滩地,包括河道改造也是见林绕道。如果不是这样,景区也不会在两次洪灾中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
“与保住青山绿水相比,我们损失再多,也是值得的。”杨德全介绍,景区现在的建设增强了抵御洪水的功能,可以避免自然灾害造成更大的损失,这是红河人经过13年的积淀,形成的一套宝贵经验和模式。
红河峡谷漂流景区空气质量实时监测
每天漂流结束,景区工人要在12.8公里长的河道中进行地毯式排查,捡拾杂物。(卢然摄影)
红河峡谷漂流景区总经理杨德全进入河道检查环保工作。(卢然摄影)
从岸上到河中
启动“全民”环保管理模式
在13年的环保工作中,红河人摸索出一套值得借鉴的特色管理模式。2010年景区成立环卫部,下设3个保洁队,专门负责对景区环境卫生的治理,建立严格的环卫工作标准。有趣的是,尽管设立了环保部,其他部门也都对环保负有责任。
安全队队长单云祥介绍,30余名安全队员每天都要徒步进入固定的工作区域,大家人手一个编织袋,将河道里的塑料包装袋、水枪、矿泉水瓶等垃圾捡起来,统一存放处理。保洁员高艳在来景区之前便从事环卫工作,更将多年的工作经验带到了红河。她说,红河峡谷漂流景区目前共有保洁员19人,分布在各个区域,在管理上进行了科学安排。景区环境治理落实到人,分区分段,每人每天负责保洁面积3000平方米,并实行巡回不间断式保洁。保洁员将垃圾自行分类,公共卫生间30分钟清扫一次,同时设立签到时间表,用制度监督清扫工作。
岸上的垃圾好清理,河道里的垃圾清理才是难点。
2012年以前,由于景区免费提供水枪,游客随意丢弃现象严重,河道内垃圾产生数量非常大。机械下不了河,靠人工捡拾投入太大,红河漂流遇到了新难题。然而,红河人最不缺的就是智慧。
2012年,为了解决游客随意丢弃水枪问题,景区采取水枪收取押金方式鼓励游客将水枪带上岸,游客使用水枪后带回至尾点服务区,只要配件齐全的都可返还,退还押金,这极大地改善了河道环境。同时,旅行社游客由导游负责领取、收回水枪,数量较大,导游比较辛苦,景区每把水枪奖励导游0.5元,也进一步促进水枪回收。光这一笔费用,景区每年多支出约8万元。
2014年,景区为了恪守将青山绿水变成金山银山的诺言,在河道沿线免费开放区域,让周边村民进入景区售卖食品。政策虽好,村民们也都实实在在赚到了钱,随之带来的垃圾清理问题又扔给了景区。景区要求村民负责清理自己摊位周边400延长米内产生的垃圾,必须做到日产日清。“整条河道内共有售卖摊位100余处,景区与摊主签订协议,由摊主每天负责将售卖所造成的垃圾全部清理干净,堆放在指定位置,统一收走,如不履行,将收回售卖位置取消其经营资格。”保洁部部长宫新说。
景区环保设施。
景区环保设备。
景区一角
红河峡谷漂流景区。
承担历史责任
保护青山绿水不打折扣
记者在景区尾点采访时看到,一位刚刚上岸的游客到处打听哪里有洗头水卖,得到的答复是:景区禁止使用洗头水。
“洗涤化学用品中含有磷的成分,易导致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它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影响环境。”杨德全说。
2004年,红河峡谷漂流亮相旅游市场,凭借青山绿水的风景和唤醒童心的可参与性,一炮而红。几年时间,景区接待游客数量呈几何级数增长,2.3万、5.9万、13万、18.8万、32.4万直至2009年的63万人次,红河峡谷漂流成了辽宁、吉林乃至东北地区最受欢迎的旅游景区。
游客多了,随之带来的环保压力也就大了。数据统计显示,红河峡谷漂流景区游客人均产生垃圾0.75公斤,13年累计产生垃圾约245万吨,这还不算无法统计的生活废水、废气、排泄物。
“当天产生的垃圾,当天必须清理并送到处理厂。”从营业那天起,杨德全定下的这条规矩无论游客怎么增加都不曾打过折扣。早期,雇用的垃圾车每天往返于景区和县里的垃圾处理厂。2009年景区经营火爆,原有垃圾车无法满足要求,漂流公司购置了垃圾清扫车和垃圾压缩车。2010年投入93万元新建5座环保厕所,实现了粪便无害化处理。同时,购置吸粪车一台,景区水洗厕所粪便也是经过二级处理,一部分按照规定运送至垃圾处理厂,一部分用于红河80亩自用田进行施肥,产出的无公害蔬菜成为红河景区餐桌上供不应求的美食。
为了方便垃圾回收,投入近20万元在景区起点、尾点设立垃圾桶310个,投入41万元在沙河上游沙河村鸡冠岩建设一座垃圾处理厂,不但能够满足红河漂流景区的需要,也解决了当地农村的垃圾处理问题。
游客不断增加,洗浴的需求也随之增加。景区在起点和尾点都设有污水处理系统,特别是尾点设有包括污水处理池、沉淀池和净化池的三级净化系统,净水池栽植水葫芦200株,进一步净化排放的生活用水。今年,他们又购置荷花籽,再次净化水质,层层过滤,确保水质不被污染。投资12万元对景区锅炉的排放设备进行了技术升级,洗浴锅炉产生的废气排放符合国家标准。“在环境保护方面,尤其是2010景区全面升级改扩建以来,红河对环保更是加大投入,污水处理池等系统都是按照市环保局提供的设计方案进行施工。”漂流公司副总经理吴晓峰说。
经过多年的努力,红河漂流实现了垃圾日产日清,生活废水、废气、排泄物无害化处理或循环使用,环保工作无盲点。2010年和2013年遭遇两次洪灾后,红河漂流环保工作并没有停滞。在各项水毁设施恢复后,都提交了经过科学调研、设计严谨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对景区的环境保护进行了整体规划。特别是在2013年"8•16"洪灾后,景区对淤泥进行清理,按照“沙子上山、石头下河、花草上岸”的科学清理办法,累计清淤700多天,共花费1203万元恢复河道及景区内环境。
13年来,为了守住青山绿水,红河峡谷漂流累计投入人力近6万人次,直接投入环保资金2069万元,环保总投入占景区营业收入的6%。正是因为这样的历史责任感,景区自然环境并没有因为旅游开发而被破坏,杨德全计划多年的“旅游扶贫聚合体模式”才得以实施。如今,我们看到景区周边原本年收入不足万元的农民家庭,依靠红河带来的人流、商机,有的买了私家车,有的在市区买了房子。
一业兴、百业兴。作为清原县经济发展龙头企业,红河峡谷漂流肩负着带领周边村民脱贫的社会责任,同时也肩负着守住青山绿水的历史使命。
这,就是龙头企业的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