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城现在基本保留了明清时期城的布局,城址轮廓尚可辨,局部城墙遗迹仍存。此城基本为正南正北走向,原城开三门,东城门名“顺清”,西城门名“宁海”,南城门名“广恩”,阙北门。城上原有雉堞,奎星楼、门楼、马道、瓮城皆已不存。城墙为大条石基础,上砌筑青砖,为内外青砖中间黄土、碎砖、白灰等三合土充填的标准明代砌法。城墙宽约8.5米,残存最高处约10.5米。白灰口抹缝,灰口厚约2厘米。青砖的规格约为长40厘米、宽19厘米、厚10厘米。
全城略呈方形,经实测,城南北长880米,东西宽750米,周长为3260米,分布面积约为66万平方米。城墙及城门等逐渐遭到破坏被毁,仅存东城墙南北二段残墙约350米,其中,北段残存城墙长约200米,残高约10.5米,被当地居民砌于房墙内;南段城墙残存约有150米,可见青砖构筑的墙体,最高残存约8.5米,部分墙体被当地居民利用成为房屋的山墙;其余城墙均已不存。
现城内保存有价值的古建筑以玄贞观、盖州钟鼓楼、盖州财神庙、三江会馆、福建会馆、崇教寺、普济寺、南关明清一条街两侧古建筑及数量众多的民居四合院和单体民居等为代表。南关明清一条街作为贯通古城的街路,在明清时期是穿城而过的必经之路,街路两侧分布着众多的商号,现在还保留着多处当时的建筑,为民国时期及以前所建,都是当时各个商号遗留下来的建筑物,只是有的建筑后来经过维修改变了门脸,有的建筑在街路扩建时被改建后缩或用途改变作住宅使用等原因而有所变化,但基本都保留了始建时的风貌。古城内的各类建筑包括:衙署建筑、医疗建筑、会馆建筑、商铺建筑、民居建筑,还有寺院教堂等宗教建筑。建筑形式有辽南特有的囤顶,也有硬山顶,基本保持着始建时的格局,还可清楚地见到当时的营造法式,它们都是古建筑的样本,现在在全国范围内都很难再找到如此规模、保存如此完好的原汁原味的古建筑,极具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盖州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汉代就是重要的县署所在地,其城周围发现有大量汉墓,由于扼南北交通要道,又占濒海之利,故而商贾云集,逐渐发展成为辽东重镇。至明代盖州古城已经完成了砖砌,同时古城内又完善了街路布局,清代以来,盖州古城已成为东北的“财货通衢”,“名闻八闽,声达三江”。古城内衙署和民居等四合院完整保留了始建时的风格和布局,是研究辽南四合院的珍贵资料,如今已经十分罕见,是盖州古城的镇城之宝。
城一般都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带,且大多位于交通要道。汉代以襄平(今辽阳)为中心的干线道路,其中由襄平向南达沓氏(今旅顺口)的南北大道就由今盖州古城通过,此后历代沿用,辽金元时期亦是辽阳至旅顺口的交通线路,明代则是这条南北大道的繁忙时期,是明政权海陆转运粮饷的一条重要通道,盖州古城也是明代驿路的盖州在城驿所在地,清代以盛京(今沈阳)为中心的道路形成后,由盛京经辽阳、盖州、金州至旅顺海口的这条道路上,盖州仍是一个重要节点,为南来北往的交通枢纽,同时又是盛京铺递的组成部分。
盖州境内依山傍水,气候宜人,特产丰富,经济文化发达。几千年来,以汉民族为首的人民在这里创作着丰富的历史画卷。至汉辽东郡置县治所以来,各朝代相继在此建立地方行政管理机构,管辖范围相对稳定。在盖州城附近多年来不断发现汉代遗址和墓葬,足以证明自汉代起,盖州一直作为这一带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始终没有动摇。特别在明清时期,盖州的历史地位达到了巅峰,这些留存至今的古建筑就是最好的证明。明建立之初,立即着手扩建城郭,稳固形势,发展经济,成为东北不多见的重要城镇,清代更是南北通衢之地,物阜民丰,经济发达。
正是盖州的历史地位及其政治、经济环境,特殊位置,盖州在明代就成为了东北首家贸易港口。当时,内地与南方商人纷纷来盖州经商。南船在西河口溯大清河而上,直达盖州南关外,明清时期经济和贸易活动非常活跃。社会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经济繁荣,中小地主、商人、手工业作坊主数量不断增加,促成了盖州城经济繁荣,在盖州不但有三江会馆、福建会馆、山东会馆、山西会馆、金州会馆之类的商贾会所,在城内也是商铺林立。自大堆子至东关,明清时建筑比比皆是。1986年,著名建筑历史学家、文物考古学家曹汛先生对此处建筑群做了考察和鉴定,他认为商业的发达不能不与通商有关,商铺的建筑与民居可以代表明清建筑的风范。盖州南关码头开埠,是盖州乃至东北的一件大事,它不但使盖州从传统的农牧中心一跃而成了东北内陆第一大商贸中心,而且标志着整个东北内陆市场经济的发端。
盖州人杰地灵,由于盖州的历史地位,文化教育发达等因素,使得盖州人材辈出,涌现出不少文化名人,创作出许多不朽的文化瑰宝,铸就了盖州这个文化荟萃之地,是真正意义上的历史文化名城。如今盖州古城是东北遗留下的仅存的几座古城之一,而古城内部保存状况最好的,只有盖州,还遗留着真正的明清时期遗迹和城市框架,是一座“原汁原味”的古城。
1984年营口市人民政府公布盖州城址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辽宁省人民政府(辽政发[2014]27号)公布其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信息来源:市文体新广局 供稿人:董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