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中国纪行清国漫游志》南洼屯田之概况
摘自:《北中国纪行.清国漫游志》 2019年12月10日 点击数:
《北中国纪行.清国漫游志》南洼屯田之概况,新城炮台兵卒及地势。
南洼屯田之概况 该地约有一万户人家,但没有兵力常驻,皆从南洼调来守备,南洼位于离此地西南方向四里左右。新城西面二十四里的地方有一个巨大的屯田处,耕者四万人,大多是新城的兵卒,从播种到收割之间,兵卒们离开新城,都到南洼屯田。在此期间新城仅留哨兵值班而已。在南洼耕种的兵卒中也有一些来自天津。屯兵的住处大多是清国自制的帐棚,或是用泥土和高粱穗搭成的小圆屋。有一些平常的砖瓦矮屋,都是长官的住房,也不怎么多。用来耕作的
机械都是清国的镰刀锄头,不见使用西洋机械。地势是茫茫旷原.西南方不见人家或树木.道路通往新城,也通往盐水沽,而道路坑坑洼洼,雨后泥泞不堪,行路艰难〈参见插图58)。该屯田是近年李鸿章的创举,给兵卒分配土地,让其自耕自食,然而据说每年的产量不多。十二点零五分离店上路°来到村外,又见一个没有门的门框,上面写着“东辕门”三个字。
这一带的手推车都挂一个长四五尺,宽三尺余的布帆,借助风力而行。因为此地人家稀少,没有树木,而劲风常吹不止,所挂布帆即是对这种自然条件的利用。前行数百米,左边远处可以看到葛沽之帆栅林立,右边多渺渺旷原,有碍视统之物唯有点点坟基而已。继续前行,则离白河稍远了。土地缺乏水分,硬而有盐味,因为无人耕种,野草丛生,高至尺许,不长野草之地,则呈现出盐土之白色。四方没有村落,极目望去,渺渺漠漠,真是炮车自由运动或者骑兵驰骋纵横的好地方。
新城炮台兵卒及地势
一点半经过葛沽到了新城的村落,朝东走去直到大炮台的西门外.门外有一条河,宽十米左右,自南而来,往北而去,流入白河。河上没有桥,有渡船,但渡船极小,驴车不能渡,所以只能骑驴过河。到了西门,我佯装一切不知,问杨氏郭内有无奇观。他回答说那高的都是炮台,还有衙门、大庙。间庙名是什么,答曰是孔、关渚庙。我欲参拜其庙,请求杨氏说:“老爷若能为我想办法,一定厚赏老爷。”杨氏円:“可。跟我来!”于是就跟着他来到西门之下上面有題有“卓成”二字的■额c體进右折又有一门,穿过此门走数十步又有一门,就是内部之门。向东北角走进去十多米.稍转弯朝着正东前进十来米,就到了大街。街寛有十米多,说建通往东门的大路。左边是简门,稍前行右边有岗哨所,六七个兵卒跑步而过。再前行百来米,几个兵卒追赶而来问:“你为何到此?此地禁止外国人进入,至今尚未有外国人进来过。”其时,杨氏吿诉兵卒说,有道台衙门的护照,想来拜大庙,想从东门出去。
兵卒答曰广大庙门常闭.不许入内。东门亦常关,禁止往来。汝等定要参拜.拿着护照到衙门去,不然不许踏进~步。”聚集而来的数十人甚是銮横。我就回答说:“我只想参拜大庙,如若门团香而不能入内,我就马上?离开,何用烦扰衙门之官?”兵卒们都说:“切此则可c”于姑,我就回头行走,慢慢走过内门,又过了阜成门,来到郭外。这郭外就是此炮台之基础,北临白河之流,西北角顧离白河只有一百八九十米。又有河沟绕郭,河沟皆可通小舟,寛十米许,沟水都流入白河,根据潮涨潮落可知其深浅。在西边河沟的西岸有一排人家,南边没有人家,直接与耕地相连,北边面对白河,其间土地都是旧兵营或者土垒之陈迹,凹凹凸凸,东边没有人家,只有东北角有建筑,犹如大庙。河沟至此也弯曲绕之,围墙与河沟之冋大约有十米左右?其间植有柳树。外郭墙高五米,増壁中央厚度五米许,涂以淡黑的泥土。内郭墙高七米左右,中央厚度五米余,涂以黑色的泥土。围墙上面都可以步行,还有木板造的供弟兵用的小屋,其数有八十多个,大小只够一人居住。内郭与外郭之间约有十米余,便于来往。有四个门,通往东.南西北,用大型的砖石造成。外门高九米许,上面有的有炮门,有的没有。门洞宽一丈余,高七八尺。门板皆包以铁皮。四方之角高九米许,三面开着炮门,约三尺。然眼下配备炮的只有西北角一处,其余三处皆无。内郭也有东南酉北四门,高十米余,六面开着她门,其大三尺,现在也不见备炮。如西部内郭之门皆用砖造,入口处宽近四米,上面趋拱形,吊有天花板,爲丈余,其长度根据曲折的走道计算则有十七八米。建筑之宏壮,真让人大饱眼福。想来其他三门之造法也相同。根据亲眼所见到的推测,内部的情况较为冷清,现在住在此地的人恐怕不满一千人,兵卒不过一百人。外郭的周围长度大约在一千米到一千四五15米之间。东南角?二百米的地方有一个兵营,好像兼有炮台,四方形,边长七十余米,有东西两个门,面临白河的北门与天津大胜寺营的造法相仿,而其他三面则与平常的兵营无异,其高大约有五米余。再有,其东北角二十来米的地方有两个小炮台,中间有通往前营的道路,而现在没有炮,只受着两根旗杆,长五米许(参见插图59、60、61、62、63)。既而又来到西门外,沿着河沟北行一百多米,有一条小河,寛五六米,架有板析,即所谓的吊桥。桥边有岗亭.检査来往行人。走过吊桥,白河与河沟之冋的道路坑坑洼洼,驴车没有走好.翻了车.驴也跟着跌倒了我坐在车的前部,在翻车之前先跳下了车,没有受伤,但坐在后面的小童没能来得及跳卜车,头部受了伤,幸好不太严重。清了三四个行人好不容易把驴车扶了起来。
摘自:《北中国纪行(清国漫游志)》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harbin@126.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地址:https://www.zhuigan.cn/article/690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