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追赶网 - B2B中小企业推广平台
追赶网

锦州万佛堂石窟

万佛堂石窟,坐落在辽宁省义县县城西北9公里的大凌河北岸,至2015年为止,是中国东北地区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石窟群

万佛堂石窟
     万佛堂石窟,坐落在辽宁省义县县城西北9公里的大凌河北岸,至2015年为止,是中国东北地区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石窟群,也是中国北朝石窟中纬度最北,位置最东的窟群,万佛堂石窟始建于北魏年间,因为常年的自然风化与年久失修,大部分石窟已经破损坍塌,不复存在了。它被誉为中国北方石窟造像艺术宝库,同时万佛堂石窟又是一处融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于一体的风景区。1988年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设沿革
北魏太和二十三年(公元499年)营州刺史元景为祈福始建万佛堂西区,由国师昙曜法师主持修建。
魏景明三年纪念慰喻契丹使员外散骑常侍韩贞出使契丹一事开凿东区。
此后因战乱等因素的影响,石窟多次受损。
明成化十年(公元1474年)锦衣卫参将王锴为其母祝寿修建圆形小塔一座。
明代嘉靖年间重修,并流传至清末民国时期。
抗战时期,石窟再次受损,经过1994年至1996年三年的修缮方才重放光芒
主要景观

综述
万佛堂石窟下层有6窟,由东向西一次排列,进入第一个窟,门刻有“佛光普照”四个大字,窟内平方形,高约五米,每边花约一米,中央有一方形石柱,上连窟顶,方形石柱四面布满精细的雕刻,尘拱上的佛像,供奉人像和上层佛合内的佛像,侍者及弧形华幔,化生童子,窟顶的飞天,门内窟壁的千佛式座佛,都是典型的北魏中期造像,刀法劲健。东区有七窟,建于北魏景明三年,是尉喻契丹使韩贞等人为祈福修建成的私窟。西区共有9窟,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有3个小窟,窟内石刻造像已经风化无存。第五窟的题刻手迹乃是平东将军元景在公元499年,造崖时手书其上的,是重要的史料,并被清末的康有为评为“元魏诸碑之极品”
石窟上顶上有明成化十年(公元1474年),骠骑将军王锴未其母祝寿而建的圆形小塔一座。西区第一窟最大,东西北三壁各雕三佛。窟中心方形塔柱上部的佛像及供养人像。下部四尊佛像为后代补雕。第六窟主像为交脚弥勒。元景造像碑刻在第五窟南壁上。东区现存7窟,造像多已风化无存。其第三窟存有千臂观音和二侍菩萨。韩贞造像碑刻在第四窟南壁上。
西区
据碑刻记载:西区是北魏太和二十三年(公元499年)平东将军营州(今朝阳)刺史元景为黄是祈福开凿的。存9窟,分上下两层,下层为6大窟,上层为3小窟,另有部分壁龛。保存较完整的是第一窟和第六窟。由东向西依次排列,进入第一个窟,门刻有“佛光普照”四个大字,窟内平方形,高约5米,每边长约米,中央有一方形石柱,上连窟顶,方形石柱四面布满精细的雕刻,尖拱上的佛像,供奉人像和上层佛合内的佛像,待者及弧形华幔,化生童子,窟顶的飞天,门内窟壁的千佛式座佛,都是典型的北魏中期造像,刀法劲健,形象生动。
东区
东区是北魏景明三年(公元502年)慰喻契丹使员外散骑常侍韩贞等74人开凿的私窟。石窟佛像大者丈余、小者不过盈寸,整个造像群布局严谨,内容丰富,镌刻精巧,形象生动,栩栩如生。所存石刻造像甚少,最为显眼的是一尊“千手千眼观音佛像”,为明清时匠人所塑,此佛泥塑金身,坐于宝座之上,有46只手从周身向外伸展,每只手上有一只眼睛,闪烁发光,至于手镶千眼,取的是手眼合一之意,教化人们要象菩萨一样,做事切莫眼高手低,要手眼并举,也算是古代的人在借佛教文化以警世人。
文化价值
万佛堂石窟,是东北唯一的摩崖石窟群,石窟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窟内的壁画涵盖大量古代少数民族的生活情景,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阎文儒先生和曹汛先生指出万佛堂石窟对研究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习惯有极大的学术价值。此外,万佛堂石窟脱胎于云冈石窟,与龙门石窟等石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研究万佛堂石窟 有助于研究同时期的石窟,并且能搞清楚工代工匠的高超技艺 。
文物遗存
西区
1号窟:窟前有后世添造的外廊式窟檐,面阔3间,正面辟门,上方有“万佛堂”篆字门额。门东侧天王像已风化无存,西侧尚存残形。门上西侧龛中雕1躯坐佛和脚踏莲花的胁侍2躯。门西壁佛龛内雕坐佛7躯,有2躯已风化。门两侧内壁有碑记。窟内门上方雕坐佛3列,现存37躯。窟中凿方形塔心柱,上连天井。每面凿成两层佛龛,龛内原造像已无存,只余背光和背光上的莲花飞天浮雕。现有佛像皆后世所雕。塔心柱南面尖拱式龛上部横向雕坐佛1躯及化生童子像13躯,间置莲花;上层佛龛雕有莲座,上雕坐佛1尊和胁侍2尊,两侧雕两行供养人像,每行6人。龛下雕对卧双鹿,龛项雕弧形花幔和三角形纹饰。在上层佛龛上面的山形纹中间还雕有化生童子。塔心柱的另三面与南面雕刻形式大致相同,但所雕刻的内容和数量都有所减少。塔心柱的四角雕饰可分4层,下层雕罗汉立像,仅西北角稍见残形,其余已风化无存;中层雕须弥山和交盘双龙,以及双手捧物飞天像;上层则作佛龛,龛上雕屋檐瓦面,下刻石阶,龛内雕坐佛;顶层雕大瓣忍冬纹。柱四周的天井上,原各有浮雕飞天3躯,现存南顶飞天3躯,北顶全部剥落,西顶存2躯、东顶剩一个残形。东、西、北内壁各雕高2.6米,宽2.2米的佛龛3个,佛龛的形式、龛内雕像、龛上方的宝盖和飞天均属后世重作。东面飞天剥落1躯、西面残存1躯,北面宝盖、飞天风化无存。
2号窟:原门南向,东、西、北三面雕尖拱式佛龛。后因前部岩石崩塌,门不能通行而改成明窗,东、西各辟1门与邻窟相连。此窟仅遗存原门上方刻的坐佛和两侧的千佛式小佛。窟顶中心雕有莲花宝盖,四角原各雕1躯立于莲座上的菩萨像,现仅存1躯。四面的飞天浮雕仅存南面1对,东面1躯,其余均已剥落。
3号窟:与2号窟相连,构造相同,正门已被堵死,两边辟门成为1条通道。窟顶刻有莲花、宝盖,现仍见残形。东、西窟壁上部,略见尖拱式佛龛的尖拱。北壁风蚀,窟内雕刻几乎全部脱落。
4号窟:与3号窟相连,较2、3号窟稍大。原门南向偏东,已被堵塞。窟呈不规则的长方形,后壁造像完全风化。窟顶刻有莲花、宝盖,现仍见残形。
5号窟:前半部崩圯,为防止继续崩塌,已加筑护堤。残存的北壁造像已风化,仅偏西处可见佛龛尖拱残痕和上面的千佛式小坐佛痕迹。后世靠北壁加盖3间庙堂式小瓦房,房前东侧置清宣统三年(1911年)捐资碑1通。窟顶刻有莲花、宝盖,现仍见残形。窟顶刻有莲花、宝盖,现仍见残形。是中国最北方所存唯一的年代最早的魏碑,题额已破损,两侧仅见雕龙残形。为防止人为刻画和延缓风化已加玻璃罩保护。题额上方窟壁刻的两排千佛式小坐佛,现仅存4躯;窟顶中心雕有大莲花宝盖和6人排列的小飞天。
6号窟:因前部崩塌,窟顶几乎全毁,与5号窟几成一室。残存的窟顶边缘尚可见莲花宝盖残形。靠北壁雕造1躯巨型叉脚弥勒佛像,高3.5米,叉脚倚坐在1.2米高的座台之上。它是万佛堂石窟中最大的一躯造像。长眉细目、高鼻簿唇、高翘水波状的发髻,是典型的北魏造像的艺术风格。因窟顶坍塌佛像外露、下肢已开始风化。佛像背光为后世彩绘,佛像左右原雕有释迦弟子,现仅存左侧阿难。东北壁上还残存小佛龛1个,雕一佛二胁侍,现已残缺,龛下刻有8个千佛式小坐佛。在弥勒像的东西上方各刻一个半蹲式几乎是圆雕的菩萨像。东边的较为完好,西边的因岩石严重风化,腿部残毁。
7号窟:从2号窟到4号窟的上层有小窟3个,东数第一个即7号窟。圆拱形窟门高0.96米,宽0.76米。窟内高1.2米,东西长1.7米,南北宽1.59米。造像全部风化。
8号窟:位于7号窟的西边。门高1.4米,宽0.86米。窟室呈正方形,高2.75米,东西长2.97米,南北宽2.95米。窟顶存有莲花痕迹,造像全无。8、9两窟之间外露1个佛龛,雕有一佛二菩萨像,上半身较为完整。
9号窟:窟室呈正方形,窟门高1米,宽0.63米。窟内高1.55米,东西长1.2米,南北宽1.5米。北壁原刻一佛二菩萨像,现佛像无存,二菩萨仅见痕迹。东西两面原有造像,惜浮雕部分已被凿去,所剩的痕迹,似有未完工的造像。
东区
1号窟:窟内造像损坏严重,仅东壁尚可见佛龛尖拱残痕。西壁门上方有后世所书“万缘桥”3字,现已模糊不清。窟内北部西侧有清宣统三年(1911年)重修捐资碑1通。
2号窟:窟毁坏极为严重,窟内不见造像。整个窟室全部坍塌,使1、3号窟之间形成悬崖绝壁,后人架桥以便通行。桥有栏杆,上盖屋顶,保留了窟形。
3号窟:窟内东、西、北三面置佛台。北台上有后世塑的千手观音泥塑像,东西台各塑菩萨像1尊。
4号窟:窟内造像风化无存,仅见窟顶有莲花宝盖和东壁的佛龛尖拱残迹。
5号窟:原门南向,《景明三年韩贞造像铭》就刻在门楣上。因后世将门改为明窗时,将碑文下部毁掉。窟内造像全毁,仅见东壁佛龛和窟顶莲花宝盖残痕。
6号窟:前面岩石连同窟门已经坍塌,窟后壁凿佛龛,内雕释迦坐像,高发髻,长眉细目、高鼻薄唇,是典型的北魏中期造像。窟壁尚有残余浮雕。窟的南壁外,尚有残存的天王像和一组百戏浮雕。
7号窟:窟门已塌毁,窟内悬挂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铸造的铁钟1口。
此外,在东西两区之间的小山顶上,有明成化十年(1474年)建造的桶式塔1座。在西区1号窟东侧有现代建的平房3间,耳房1间,供看护人员使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harbin@126.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地址:

推荐阅读
多种业务兼职用得着应收藏

多种业务兼职用得着可收藏,一定有你用得...

信息推广业务诚邀兼职小伙伴

帮企业加入六合一信息推广,百度关键词搜索...

六合一信息推广会员的优势

六合一云网站-企业必备信息推广工具,电...

六合一信息推广新手教程

六合一网站.发布信息.同城服务.百度优...

云网站百度关键词优化

如果我们的网站信息或产品服务信息能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