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州翠岩山风景区
翠岩山,国家AAA级景区,原名叫嵯岈山,因山上有两座小峰坐落在主峰两侧,形如两个丫八,故当地人称之为丫八石山。
翠岩山风景区
翠岩山,国家AAA级景区,原名叫嵯岈山,因山上有两座小峰坐落在主峰两侧,形如两个丫八,故当地人称之为丫八石山。
景区介绍
明朝正统年间,锦州左屯卫都指挥李贞,一日狩猎至此,见群山苍翠,堪称关东一奇,信口说:“真乃翠岩山也!”从此便把嵯岈山改名为翠岩山。山之东侧有寺庙两座,一在山脚下,一在半山腰,人们称为上、下院(殿)。下院名翠岩山寺,上院名玉皇阁,两院之间有依山开凿的小径蜿蜓相通。
景区历史
由于翠岩山空旷幽静风景秀美,历为修真炼气之士所瞩目,因而便成为僧道修建寺庙,潜心修炼的好场所。早在汉代就有佃人于山之东麓建立寺庙,后屡遭兵燹,寺院俱毁。唐宋时代经修葺,寺院香火连年不断,逐渐兴旺。至辽道宗初年,又连年战火,岁无宁日,寺庙因之多年失修,已破烂不堪。辽道宗大康十年(1084年),由锦州大广济寺志训老和尚又在山下重修庙宇,命名为清净寺,即后来的翠岩山寺。
志训和尚原是契丹的著名伶官赵惟一,辽西京大同人,自幼随父在辽王宫充乐工。斯人容貌俊秀,受宠于宫中。辽道宗大康元年,耶律乙辛乘道宗不在临潢府(辽上京),诬陷宣懿皇后与伶官司赵惟一私通,遂差东平王涅古多追杀赵惟一。涅古多与赵惟一相交莫逆,便纵其逃走。赵惟一逃奔到锦州,因人地两生,举目无亲无以为生,方欲投水自尽,恰被锦州大广济寺住持潜心和尚所救。赵随潜心到大广济寺剃度出家,法名志训。某次东平王涅古多至锦,在大广济寺偶遇志训,十分同情他的遭遇,便赠他白银千两,让他在嵯岈山自己修庙。东平王走后,志训依照涅古多所嘱,决心到嵯岈山兴建一座庙宇,并征得恩师潜心老和尚的支持,又赠白银二百两。于辽道宗大康十年,志训和尚在嵯岈山肇建清净寺一座。共建正殿三楹,僧舍一楹,山门一楹。正殿内塑一尊女像(按志训和尚画的宣懿皇后肖像塑的)。从此志训和尚在寺中潜心修炼,很少出山。
辽乾统元年(1101年),天祚帝耶律延禧为祖母宣懿太后及父亲大孝顺圣皇帝昭雪了诬陷,又得知赵惟一没死而在嵯岈山出家,遂率轻骑前往嵯岈山,临幸清净寺会见了志训老和尚。天祚非常感激志训和尚为其祖母蒙冤受屈,又想到嵯岈山是承天太后(即肖太后)常住的圣地,上面还有承天太后的梳妆台。于是下谕重修清净寺,塑承天太后、宣懿太后、洪德太后(天祚帝的生母)三座肖像。并册封:
承天太后为无敌圣母神威娘娘
宣懿太后为贞洁圣母佑国娘娘
洪德太后为慈莲圣母护国娘娘
四时享祭。殿前增建钟鼓楼,开凿石栈道,直通承天太后梳妆台,梳妆台上建一亭,名曰“神威亭”。改清净寺为“清胜寺”。辽天祚帝天庆十年(1120年)志训圆寂,其师弟志璋在志训圆寂之地为志训和尚建一法幢,其幢历经八百多年的风雨侵蚀,至今仍屹立在翠岩山上。
明正统年间,嵯岈山改为翠岩山后,清净寺也改名为翠岩山寺了。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翠岩山寺住持僧沙昆请儒将都指挥王锴手书七尺见方的“翠岩山寺”四个大字,命石工刻制在山崖上,时至今日仍依稀可见。又命石工在山崖上浮雕四尊佛像。
明清战争期间,寺僧四出逃散,寺院已“鹤去楼空”。翠岩山寺因多年无人问津,寺庙倾圯破烂不堪。至清代雍正、乾隆、嘉庆、光绪年间经多次重修。乾隆年间,曾依原式两次重新修建翠岩山寺,重塑三尊女像,并称三霄(云霄、碧霄、琼霄)娘娘像。曾立石碑两座,以为纪念(现存一座)。从此,人们便称之为“娘娘庙”。嘉庆年间又先后两次重新修复翠岩山寺,香火极为兴盛。每到庙会之时,数万名远近各地男女老少,拜佛朝山汇集于此,盛况非常。此外,还在五峰之巅肇建五座小庙。按方位,东方光明普照为东岳庙,南方茫茫大海为天河娘娘庙,西方极乐世界为雷音寺,北方娑婆世界为慈济庙,中为万乘之尊为玉皇庙。并立有石碑一座,现存完好。
清朝末期,匪患猖獗,侵扰寺庙危害僧侣。辽西有一个心狠手黑的惯匪周贯五,他看翠岩山是锦州通往“边外”的要道,进可攻退可守,山中又有一个幽静的古寺可居。于是他便杀死了寺庙住持宪宁和尚,赶走一千僧众,霸占了这座深山古寺。以后周匪被除灭,改住了道士,便成为道士修炼的场所,做为道观了。
在翠岩山寺西北角的半山腰上有一座寺庙,名曰玉皇阁为翠岩山寺住持长老高明文用自己多年私蓄的钱财肇建。
高明文,号月波,当地人称之为高老道。原籍锦州市女儿河人,弱冠脱尖,出家于翠岩山寺。于光绪二十年(1894)甲午入庙,苦志修炼,拒绝荤酒。耕作则披星戴月,诵经则暮鼓晨钟。为人知识渊博,通晓经史,又心地善良,与众道徒和睦相处。民国二年癸丑春季,在燕京白云观受戒,严守规律,心志益坚。他早有扩建翠岩山寺的打算。翠岩山寺原有下院一处,前殿是岳王庙,后殿是娘娘宫,他想在下院的西北角山腰处修建一座上院(殿)。于是从清末开始,便在锦州西关古塔寺(租用的)设立经箱子,先后率领戴至昶、包真性等徒子徒孙及临时招顾的道侣,为人诵经祈福挣钱。由于省吃俭用日积月累,存有所余。正是:“藉抟香资,著百衲之衣,甘粗粝之食,右心撙节,积有盈余。”经过长达四十年的时间,共积蓄存款一万五千多元。于康德三年(1936年)高道长拿出全部积蓄,在翠岩山寺东侧山腰上修建上院一处,命名玉皇阁。当时翠岩山寺有师徒十余人,有土地数十亩,还有一台两套骡子的铁轱辘大车。全寺道徒除了诵经外,还要种地、栽树等。兴建玉皇阁主要由寺内道侣自己动手干,并雇少数能工巧匠,大家共同参加建殿。用大车从锦州运来木料及白灰等建筑材料,雇人在山下打石头,所建殿阁,全是灰石结构。
玉皇阁分三级台基,第一级台基为山门,六楣上有“玉皇阁”三个大字;第二级台基有一个六角石鼎;第三级台基是玉皇阁正殿。大殿三楹,内奉:太上老君、玉皇大帝、释迦牟尼三圣。大殿东侧有一耳房,是高道长的卧室。翠岩山寺至玉皇阁的栈道右侧用砖砌了一道矮墙,栈道中有一中门。这样翠岩寺又增添了新的建筑,以偿高明文道长的夙愿。
解放战争时期,辽沈战役硝烟弥漫下的翠岩山寺并没有遭到破坏,还曾住过解放军的伤病员。解放后的十几年中,不家道士居住,一直保存完好。从一九六六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在“造反派”的打砸之下,翠岩寺基本上变成了废墟。今仅存有下院的石碑两座及上院的玉皇阁大殿外壳。两座石碑通体完好,碑文清晰可辨。其一为乾隆三十六年立,其二为嘉庆八年立。玉皇阁大殿左右两侧墙内壁上各有建阁碑记一块,保存完好,字迹清晰。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harbin@126.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地址:https://www.zhuigan.cn/article/761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