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山岛
灵山岛,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原胶南市)东南黄海岛屿。陆地总面积7平方公里有余,以山地丘陵为主,最高海拔513.6米。是山东省海拔最高的侵蚀低山丘陵岛。
灵山岛海域为青岛市的外海渔场。沿海盛产海参、鲍鱼,海底为泥质,水族滋繁,为鱼群栖之所。灵山岛为渔民集居点,1980年代开始,青岛市对灵山岛进行了大力开发,已经建成“旅游避暑疗养区”。2014年4月,灵山岛获批建立国家级海洋公园。
名称演变
灵山岛,亦名水灵山岛,1930年代,作家萧军游此岛曾写有《水灵山岛》游记。1932年,当时的民国政府曾在岛上设水灵山岛乡。1935年设水灵山岛乡区建设办事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称“灵山岛”。
水灵山岛来历和岛上的背来石有关。据传说,背来石是东海龙宫的女儿水灵姑娘从东海龙宫背来的千年灵石,据说此石很有灵性,遇到与之有缘之人,可在此石中悟到自己的吉凶和前途。人们为了纪念水灵姑娘的这一善举就将此岛叫做水灵山岛。
地质地貌
陆地
在地质构造上,灵山岛处在鲁东地质次一级构造单位——胶南隆起。早期太古代以褶皱为主,元古代以后以断裂为主,断裂构造线主要为北东向。据地质学家考证,灵山岛起源于三亿多年以前的白垩纪时期的造山运动,受地壳动荡,后期褶皱和断裂影响,灵山岛地层走向局部复杂,砂岩中小型褶曲发育,张性断裂造成的裂面倾角转徒,从而型成一系列雄奇陷峻的地质景观,从远处看石壁就像是这海上的波浪。
灵山岛岩层以中生代白垩纪岩浆岩为主。岩浆岩主要为侵入岩,地质年代为太古代、元古代和燕山晚期,岩体多侵入变质岩中,岩性多为花岗岩和闪长岩。沉积岩在灵山岛分布也较广,主要为侏罗系和白垩系地层,岩性以砂页岩为主,次为河砾岩。
灵山岛有大小山峰56个,群峰高耸,陡峭难攀。地势南高北低,南多陡坡,北多断崖,东西两面多梯田。主峰歪头顶海拔513.6米,耸峙南部;次峰望海楼470.6米,雄踞西部;北有象鼻子287.9米。三峰拱起成脊。另有马腚山、泉顶、老虎嘴、小灵山、桠脖子等山峰环绕。
海岸
灵山岛海岸大都属多属岩、礁岸。地质属中生代白垩纪岩浆岩、凝灰质砂岩、正常斑岩、花岗斑岩;新生代第三纪砂及砂砾层海积和第四纪沙土碎石沉积;太古代胶东岩群岩浆岩等。岩岸岸嘴主要有:
牙岛子,是灵山岛的子岛之一,位于北纬35°47′25.0″,东经120°10′35.9″,面积0.0167平方公里,最高点海拔20.3米,距陆最近点大珠山东大黑石栏12.2公里。岛上无土层,无植被,无淡水源,水域内有海参、鲍鱼分布。
小牙岛,在灵山岛北端与牙岛子之间,距牙岛子约100米,呈窝头形。直径约15米,高度在高潮线以上5米左右,面积约200平方米。皆岩石。地质属中生代白垩纪火山岩。周围水域有海参和鲍鱼分布,鱼类颇多,适于垂钓。因该礁与牙岛子临近又小于牙岛子故名。
洋礁,位于灵山岛东南近岸线处。总长约60米,宽约40米,面积约0.0024平方公里。其中大块礁岩有三:一是大洋礁,海图标为小岛,海拔10.9米,长约0.03公里,宽约0.04公里,面积约0.001平方公里;二是二洋礁,长约40米,宽约10米,高潮线以上高约2米,为明礁;三是三洋礁,面积约250平方米,为干出礁,周围水深20米左右,有海参、鲍鱼等生长。地质属中生代白垩纪岩浆。
试刀石,位于灵山岛东侧近岸线处,原为山体向海伸入的部分,后断裂脱离山体。石高25.2米,断裂上口宽约20米,下口宽约2—3米。地质属中生代白垩纪岩浆岩。石体断裂俨如刀劈。传说,为关公在此试刀所致,故名试刀石。
海域水文
海域
灵山岛位于黄海海域,岛西隔灵山湾与黄岛区想望,岛东为黄海近海海域。
灵山湾,位于县城东南。湾口在鱼鸣嘴与大珠山嘴之间,宽23.4公里,总面积107平方公里。泥沙底,水深5~12米,沿岸多为平缓沙滩。西北有风河注入,形成河口港,港南盛产阡里虾。东北有唐岛湾,西南有胡岛湾、鱼池湾。东南有灵山岛,是湾口的天然屏障。
同时,岛岸也有较小的海湾。
沟南崖湾,位于灵山岛东侧。呈椭圆形。面积0.15平方公里。两侧岩石陡峭,泥沙、碎石底。满潮水深2米。可避西及西南风。生长海参、鲍鱼等。
积米沟湾,位于灵山岛北端。口向西北,宽约0.3公里,面积0.03平方公里。湾两侧岩石陡立,底为碎石、泥沙。满潮水深3米。能避东南风,可泊船。生长海参、鲍鱼等。
水文
水温。灵山岛海域冬季是全年温度最低的季节,灵山岛近海海域平均值为5.93℃(表、底层)。由于风生涡动和垂直对流的作用,上、下层水温基本一致。春季由于太阳辐射增强,水温普遍增高,一般在12~18℃左右。由于表层增温快,底层增温慢,所以表层水温高于底层水温,灵山岛表层平均水温为14.21℃,底层平均水温为12.99℃,表层比底层高1.22℃。
夏季太阳辐射最强,海水温度最高,平均水温在21~28℃左右。
秋季太阳辐射减弱,海水温度普遍降低。一般平均为13~19℃左右。由于海水的对流混合作用,使上、下层水温相差甚微。表、底层水温差均小于0.3℃。
盐度。冬季,由于强劲而干冷的西北季风的影响,海水的垂直混合增强,表、底层盐度分布趋势基本一致,表层略低,平均盐度在29.54~31.73之间。等盐线的走向大致和岸线平行,盐度值随着离岸距离的增加而递增。
春季,青岛海域的表、底层平均盐度在31.16~31.76之间,表层略低于底层。灵山岛海域的底层,其平均值为31.76,为青岛海区最高盐度。
夏季,系多雨季节,入海径流增强,因此盐度偏低,观测海域的平均盐度在28.12~30.90之间。
秋季,盐度比夏季有所偏低,整个测区的平均盐度在27.79~31.29之间。
水色、透明度。受地形和水深的影响,总的趋势是近岸水色低,透明度小。春、夏季水平变化较明显,秋、冬季无明显水平差异。灵山岛的东、南两侧水色相对较高,透明度较大。灵山岛的西、北两侧水色偏低,透明度相对较小。春、夏季水色高,透明度大,秋、冬季水色低,透明度小。
潮汐与余流
灵山岛海域的潮汐主要受南黄海的一支左旋潮波所控制,根据青岛大港的长期验潮资料和海岛、海湾调查,各海域的潮汐类型指标数均在0.5以下,整个海域属规则半日潮类型。
潮流。灵山岛海域,指标数大于0.5,属不规则半日潮流。为弱的旋转流。
余流。灵山岛海域流速较大,为24.3厘米/秒。流速一般表层大于底层,湾口大于湾内。
波浪波型。多以混合浪为主。灵山岛四周海域的波型有明显差异,偏东或偏南风时,岛的东侧为风浪,西北侧则为混合浪;西北风时,岛的西侧为风浪,岛的东侧和东南侧为混合浪,北湾以风浪为主,涌浪较小。
波向。灵山岛的波向基本与风向对应,冬季多偏北向浪,夏季多南向浪。
波高。平均波高的变化范围为0.1~0.7米,波高极值变化范围在1.5~8.0米之间。一般均无大浪形成。
周期。灵山岛西部海域夏季平均周期为2.3秒,最大周期为3.8秒,冬季平均周期为3.0秒,最大周期为4.4秒。
植被分布
灵山岛上,除自然次生植被,1950年代营造过黑松、刺槐、棉槐,近15个岛。由于海拔低,土壤干燥贫瘠、海风及海雾影响,乔木树种主干低矮,多呈“旗形”树冠,植被覆盖率一般在40%以下,共有高等植物337种(含变种、类型)分属93科、263属,自然分布300种,栽培37种,分别占89.02%和10.98%。
灵山岛,山地灌丛群系为主。主要是络石灌丛,分布在面海低山阳坡、沟谷、路旁、岩缝、石边及海岛均形成群落建群种,枝干具吸盘,常与石血(T.var.heterophyllum),扶芳藤,附生植物蜈公兰(Cleisostomascolopendrifolium)交互攀缘楸树、黄连木、栎类、青桐、朴、流苏等生长,形成特有植被类型。裸岩坡常攀缘覆盖岩石,路旁常匍匐爬行地面,种子、埋根、枝条繁殖。
1949年6月,国民党第三十二军从青岛败退时,3万名残兵集结在岛上,长达3个月之久,所有树木被伐尽烧光。人民解放军上岛后,每年春季坚持植树造林。1981~1990年,与群众共栽山楂、板栗、葡萄等果树3.2万余棵,修建花园、花坛79个,栽花1.5万余株。同时,还营造了“八一林”、“青年林”和“三八林”,使灵山岛变成绿树成荫、百花争艳的花园式海岛。
沿海资源
真鲷,俗称加级鱼和红加级鱼。是黄海中的珍贵食用鱼。肉味鲜美,以头肉为最。真鲷3月间由黄海南部游入本县近海,10月水温下降洄游深水。3~10月均可捕获。灵山岛一带水域曾是较大的渔场。1930年代,日本船队曾在此大规模捕捞。以后,资源下降很大,已形不成渔场。
刺参,基岩质海岸带均有分布,灵山岛分布面积1000亩,资源量28.7吨,年可采捕12.35吨。
皱纹盘鲍,俗称鲍鱼,是名贵海珍品。胶南开发历史悠久,早在汉代琅琊张步曾把鲍鱼进献朝廷。鲍鱼主要分布在灵山岛、斋堂岛周围。大珠山两侧海域也有少量分布。其中灵山岛分布900亩,资源量7.4吨,年采捕5.6吨。
石花菜,沿海基岩岸浅水带均有分布。以黑涧、胡岛湾、斋堂岛、灵山岛等地居多。
蓝点鲅,4月中旬南部海域的鱼群向北洄游,4月下旬进入海州湾及青岛近海产卵、索饵,时间较长。灵山岛东南及近海水深20~40米水域广有分布。鲅鱼因适温性强生长快,近海资源较稳定。
燕鳐,青岛近海分布在千里岩、潮连岛、灵山岛海域,春季随鲐鱼游向沿岸产卵。燕鳐在青岛近海资源量不大,停留时间不长。
旅游资源
灵山岛山清水秀,宛如一块硕大的碧玉浮于海面,青翠欲滴,“灵岛浮翠”为古胶州八景之一。清代,胶州州牧周于智素喜山水,曾赋诗咏之:“山色波光辨不真,中流岛屿望嶙峋。蓬莱方丈应相接,好向居人一问津。”1930年代,作家萧军游此岛曾写有《水灵山岛》游记。据载,灵山岛一带常有海市蜃楼出现。
1986年10月,山东省人民政府在灵山岛召开第三次海岛工作会议,确定把灵山岛建成“旅游避暑疗养区”。
灵山岛贝壳楼。使用了500多个品种、100多万只流光异彩的贝螺原壳,经过精心设计施工建成,有着“世界第一贝壳楼”的称号。贝壳楼为海岛人肖永生于1987年建设(当时局部贝壳民俗博物馆装饰)。2000年后,又经十几年的筹备和深入研究,于2012年开始花费了三年时间精心设计和施工,它丰富的展现了海洋世界奇珍异宝的多彩魅力和世外桃源的海岛风情,展示了“永生文化”独异于世的艺术风格。世界第一贝壳楼即是世上罕见的艺术品又是贝壳大展,同时又与室内展览的灵山岛历史文化、民俗风情、自然风光相融合,为灵山岛标志建筑。
背来石
背来石。位于灵山岛北部东岸。据说,为东海龙宫的女儿水灵因为喜欢灵山岛的景色,所以《水灵》姑娘从东海龙宫背来了一块千年灵石,在此与之相伴,因其在此留连忘返,被龙王派人抓回龙宫。因此,《灵石》就永远地留在了灵山岛上,因为灵石是水灵姑娘背来此处。固名《背来石》,据说此石很有灵性,遇到与之有缘之人,可在此石中悟到自己的吉凶和前途。传说灵山岛的灵气也是由此而来,人们为了纪念水灵姑娘的这一善举就将此岛叫做《水灵山岛》。
峰火台
峰火台。在中部山顶。据胶州志记载;早在五千多年前的大汶口文化时期,岛上就有人类生存繁衍的纪录,据说一直被海盗所占据。直到战国以后秦朝初期,才有居民在此居住。但是还是经常受到盗寇的侵袭,后来人们就在此修建了一座烽火台,当发现海盗入侵之时就在烽火台上点起狼烟,告知岛民,如来敌较少群起抗击,如来敌较多就藏入岛内的天然洞穴内,以防其害。
老虎嘴,位于灵山岛南端山崖处。传说徐福第二次出海归来,船队自动向西航返,远远的看到大海中有一只巨大的老虎趴在海面上,在老虎的嘴里有一颗金光闪闪的丹药,徐福认定,那就是传说中的长生不老药了,但是当船队航进了一看,才发现这是一个天然奇观,每当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从东面的海上看,整个海岛,就像是一只巨大的老虎,而阳就像是被老虎叼在嘴里的仙丹了,徐福知道这个岛为灵山岛时,就认定此岛必定有仙丹了。于是让其手下的一个使者在此留守,寻找仙丹这个望虎亭,就是当时的使者驻守的地方。
“灵岛浮翠”。是自明代起当地有名的胜景。乾隆年间的《胶州志》记载,当时的灵山岛“其色四时常青,葱翠如滴,时与波光相乱”。灵山岛林木覆盖率70%以上。从积米崖港乘客轮进岛,远远望去它象淡淡的水墨画从天海之间洇了出来。
象鼻山
灵岛奇峰。灵山岛上共有山峰56座,一座山峰就是一个艺术形象。码头对面山峰,萌一头遮天蔽日的大象,这就是象鼻山,它的脸、长长的鼻子都活灵活现地凸现在人们面前。南有一座座翠绿的山峰极象一棵棵扎根大海的巨笋,那棵直窜到奇云奇雾的“大笋“,这是岛上的最高峰“歪头顶”。就在“歪头顶”前面,有一块兀立的巨石,那是一尊半身人像。再往南走,是被称为“石秀才”的山头。“石秀才”前面还有数峰临海而立,或如人在交谈,或如仙人对弈,或如兽望崖惊立,或如蛙对天鼓唱。
试刀石
试刀石。在海岛的东面,临海的一角,好象是用刀削了下来一样,这就是“试刀石”。相传有一年海盗入侵灵山岛,岛上一位渔家好汉率众乡亲来到海边,他为了试试刀锋,挥刀削去这个山角,海盗吓得抱头鼠窜。后来,人们就叫这块被削下的山角为“试刀石”。
千层崖
千层崖。在海岛东北端有一道陡峭的崖壁,高数十米。原来这里有高山的岩体深入海中,经千百万年来大海狂涛细浪的撞击,深入水中的部分就断碎成海里的礁石,海岸就出现了这道壮观的海蚀崖壁。灵山岛的地质属中生代白垩纪岩浆岩。在白垩纪中,造山运动非常剧烈。这些岩石经过无数年的隆起,从海底慢慢升起来的。岩层间,有浆壮物凝固而成的岩石,崖壁上有海蚀洞、五彩石、硅化木化石等。
小灵山岛。在海岛北端的大海里,相传龙女水灵留住海岛后,龙王派一只灵龟四处寻找她。因为水灵纯朴善良,凡人神仙都非常喜爱她。所以,当灵龟快要接近海岛的时候,岛北端的小山头上竟神奇地出现了一座烽火台,灵龟被镇在了山头外的海面上,它虽然奋力向前游,却不能靠近海岛。
火炬树。每到六月,灵山岛上的火炬树火红的花,形状象熊熊燃烧的火炬。看成片的火炬树林,层层碧绿中,无数支火炬花冲天怒放,形成灵山岛生态美中一道耀眼的风景。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harbin@126.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